【本报专稿】深秋的北京,清晨六点半,天光未亮,寒意渐浓。位于朝阳区的一所普通住宅里,32岁的张伟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他熟练地热好牛奶,准备好早餐,又仔细检查了儿子小宇书包里的文具课本。半小时后,他得送孩子上学,自己再赶去公司上班。这样的早晨,他已度过了五年。
张伟是一位单身父亲。在社交媒体上,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马克爸爸”。这个名字,源于他记录自己育儿日常的短视频账号。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原本只是私人记录的账号,在短短一年内,竟吸引了超过两百万粉丝关注,悄然掀起一场关于父亲角色、育儿责任与家庭情感的社会讨论。
“我从来没想过会成为所谓的‘网红’。”张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镜头外的他比视频中显得更清瘦一些,语气平静而真诚。“最初拍视频,只是因为孤独。一个人带孩子,很多话没人说,就对着手机讲。后来发现,原来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爸爸,他们也在默默努力。”
“马克爸爸”的视频内容朴实无华:如何给孩子扎辫子、怎样挑选儿童读物、孩子生病时的夜间护理、工作与接孩子时间冲突如何解决……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条关于“第一次给女儿编辫子”的视频下,有超过五千条评论。一位用户留言:“看了您的视频,我给我爸爸打了个电话。谢谢您让我明白,父爱原来可以如此细腻。”
事实上,“马克爸爸”的现象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严父”形象逐渐让位于更加参与性、情感投入型的“陪伴式”父亲。越来越多的男性不再将育儿视为母亲的“天职”,而是主动参与、共同分担。
“这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学教授李静分析认为,“‘马克爸爸’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展现了现代父亲的全新形象——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情感依靠。这种转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关系的和谐乃至性别平等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爸爸”的粉丝群体中,不仅有单身父母、年轻家长,还有不少未婚青年。24岁的程序员陈浩表示,关注这个账号让他对未来父亲角色有了更多思考。“原来养育孩子需要这么多耐心和智慧。它打破了我对‘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
然而,走红的同时也伴随着压力。张伟坦言,曾经收到过“作秀”、“不够阳刚”等负面评价。但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符合某种固定形象,而在于能否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父母的角色本就不该被性别定义。爱、责任与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马克爸爸”的影响下,多个城市出现了名为“爸爸联盟”的互助社群。父亲们在这里交流育儿经验、分享时间管理技巧、甚至组织亲子活动。这些社群的兴起,正悄然改变着社区育儿的生态格局。
教育专家李梅指出:“父亲深度参与育儿,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和性别认同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爸爸’现象的价值,在于它让这种参与变得可见、可学、可复制,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示范。”
随着话题持续发酵,有出版社联系张伟希望他将经验集结成书,也有电视台邀请他参加育儿节目,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我最重要的身份始终是小宇的爸爸,而不是网红。记录生活、分享经验是为了帮助更多人,而不是追求名利。”
下午四点,张伟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穿着校服的小宇飞奔而出,扑进父亲怀里。这一场景,与无数个普通的放学时刻别无二致。但对那些在“马克爸爸”视频中找到共鸣和勇气的人们而言,这个画面代表着一种可能——父亲的爱,可以如此温柔而坚定;家庭的责任,能够被如此坦然且自豪地承担。
夕阳西下,父子两人的身影渐渐拉长。在他们身后,是一个正在悄然变化的时代。那里有越来越多的父亲,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的深度与广度,重新定义着家庭的意义。而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6 09:54:3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