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我的爸爸是乞丐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有一些故事被遗忘在角落,沉默却坚韧地存在着。这是一个关于父亲与儿子、尊严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身份”与“价值”的故事。

  张明远是一名普通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性格安静。每天放学,他总会沿着人民路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再拐进一条名叫友爱巷的老街。巷子尽头,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父亲张大山常年在那里乞讨。

  张大山今年五十二岁,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双腿无法站立。十年前,一场车祸又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自此他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没有稳定工作,没有亲属依靠,他选择了乞讨。“我没本事,但得让娃读书。”他说这话时,目光始终望着地面,手里紧紧攥着一只破旧的布包,那里面装着儿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单。

  张明远从不回避自己的父亲。相反,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来到父亲的“位置”,帮他整理零钱、递水、擦拭额头上的汗,然后蹲在一旁写作业。路过的人有时投来诧异的目光,有时留下几枚硬币,也有人低声议论。但男孩似乎从未在意。“他是我爸爸,他靠自己的方式养我长大,我不觉得丢人。”张明远语气平静,眼神清澈而坚定。

  周围不少摊贩都熟悉这对父子。修鞋的老李说:“那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下雨天他给他爸打伞,自己半个身子湿透。冬天还看见他用零花钱给爸爸买手套。”便利店老板娘王阿姨回忆,有一次张明远在学校拿了数学竞赛一等奖,他第一时间跑到父亲身边,把奖状递给他看。“他爸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那样的场景,谁看了不动容?”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张明远也曾因父亲的身份遭受同学的嘲笑和孤立。初二上学期,几个调皮男生在班上公然模仿他父亲走路的样子,引发哄堂大笑。张明远第一次在教室里发了火,摔了书包,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事后班主任找他谈话,他只说:“他们可以笑我,但不能笑我爸。”

  这件事情悄然传开,校长亲自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发表了关于尊重与平等的讲话,没有点名,但许多人都明白了。之后,班里几个同学开始主动接近张明远,一起做值日、讨论题目。班长刘倩说:“我们之前太幼稚了……现在才知道,他爸爸比很多人都伟大。”

  张大山的“工作”地点并不固定,有时在友爱巷,有时在地铁出口, depends on the weather and the city’s management。他从不纠缠行人,也不编造悲惨故事,只是安静地坐着,面前放着一个铁盒,盒子里有几张零钱和一张儿子的照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求助站,他摇摇头:“那里不能长期待,我也不能什么都不做……至少这样,我能给明远攒点书本费。”

  社区工作人员曾多次联系他,试图为他申请低保和残疾人补助,但都因户籍问题、材料不全等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一名社工坦言:“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可有时候活着的人就在制度的缝隙里挣扎。”后来,街道办为他们发起了一次小型募捐,但张大山只接受了部分生活用品和一本崭新的《现代汉语词典》——那是儿子一直想要的。

  张明远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大学,找一份能坐着上班的工作,然后让父亲再也不必风吹日晒。“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我只知道,没有我爸就没有我。”他在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作文中写道:“他不是乞丐,他是我的英雄。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我,人的尊严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这篇作文后来被语文老师悄悄寄给了本地报社,旋即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个沉默的乞讨者与他优秀的儿子,也有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但张大山依然日复一日地出现在他的角落,只是铁盒里偶尔会多出几封手写信,上面写着:“请坚持下去,您是一位好父亲。”

  夜幕降临时,张明远会搀着父亲慢慢走回他们租住的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那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光。没有怜悯,没有嘲笑,只有一对父子相互依偎的背影,缓缓融进城市的夜色里。

  这个世界常常以地位和财富来衡量一个人,却忽略了那些在缝隙中努力活着的人所拥有的力量与尊严。张大山也许给不了儿子富足的生活,但他给了儿子最宝贵的东西: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不屈的爱的能力。

  或许,真正需要改变的从来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我们看待他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