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张家港在常州科教城设立10个校园引才基地 推动校地合作长效发展

  张家港在常州科教城设立10个校园引才基地 推动校地合作长效发展

  在5月13日的一场人才招引活动中,张家港市将目光投向了常州科教城,106家用人单位携2214个就业岗位走进高校,其中包括5家世界500强企业、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上市企业以及20家张家港百强骨干企业。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招聘会,更标志着张家港在常州十所院校新设的10个“校园引才基地”正式揭牌,为校地合作搭建了长效平台。

  政策组合拳:从“上门揽才”到“精准匹配”

  今年以来,张家港市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优先政策的核心群体,打出了一套“实地招+云端引”“靶向招+平台引”的系列组合拳。通过制定辐射全国的校招线路,组建专项引才“小分队”,张家港已开辟28条引才专线,覆盖70所院校,以“上门揽才”的方式缩短人才与企业的距离。同时,依托智慧人力资源市场,高频次的直播招聘、沉浸式探企活动以及全景式岗位发布,累计提供超20.6万个岗位,实现了“数字赋能”下的精准人岗匹配。

  校园引才基地:校地合作的“新枢纽”

  此次在常州十所院校设立的引才基地,并非简单的挂牌仪式。根据活动披露的细节,张家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庞涛现场解读了最新人才新政,而校地合作成果已通过“十条举措”具体落地。这些基地将承担起“引才顾问”和“校园使者”的桥梁角色,例如通过聘任仪式和毕业生礼包发放等仪式化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这一模式与2021年长三角校政企合作联盟的创新实践一脉相承,当时首批高校引才基地的揭牌已为如今的规模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企业阵容与岗位“含金量”

  从参与招聘的企业结构来看,张家港此次释放的岗位具有显著的“高规格”特征。世界500强和上市企业的占比超过15%,而本土百强骨干企业的集体亮相,则凸显了地方经济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以6924个高校毕业生适配岗位为参照,常州专场的岗位规模约占今年全市校招总量的32%,相当于每3个校招岗位中就有1个来自此次基地合作院校的定向输送。

  政策解读:为什么是常州?

  常州科教城聚集了多所理工科院校,与张家港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例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正是张家港支柱产业升级的关键资源。通过设立引才基地,地方政府得以将单次招聘活动转化为长期人才供应链,而高校则获得了稳定的就业输出通道。这种“双赢”逻辑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尤为显著——正如校政企联盟所探索的,区域协同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化合作”。

  未来展望:从“引进来”到“留下来”

  张家港的引才策略已显示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的转变。例如“入职礼包”等细节设计,旨在解决毕业生初入职场的生活痛点;而引才顾问制度则通过校友网络等非正式渠道,提升人才黏性。随着基地的常态化运作,后续可能围绕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维度深化合作,将“招工即招生”的现代学徒制理念融入校地合作框架。对于求职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无缝衔接”职业发展的机会正在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