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星辰归来,荣耀满龙城

  

  一、跨越星河的凯旋

  2025年5月1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笼罩在晨光中,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宛如蓄势待发的巨龙。随着“点火”口令响起,橘红色烈焰划破长空,搭载着我国新一代航天员王璐的神舟十九号飞船直刺云霄。这次任务不仅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更承载着常州这座城市的航天梦想——作为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长期驻留的常州籍航天员,王璐用206天的在轨值守,在浩瀚宇宙刻下属于家乡的星辰印记。

  【航天员协同作业】 当神舟十八号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太空会师”时,王璐与队友们开展了我国首次六名航天员协同作业。他们如同精密齿轮般配合,在机械臂辅助下完成空间站舱外设备升级,这一幕通过央视直播传回地球时,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屏幕前爆发出热烈欢呼。

  二、龙城少年的航天轨迹

  在常州市雕庄老街的一座普通院落里,保留着王璐儿时搭建的“月球种植实验室”——用放大镜聚焦阳光培育绿豆苗的玻璃罐,至今仍摆在窗台显眼位置。邻居们回忆,这个总戴着自制“宇航员”臂章的孩子,曾用废旧电路板拼装出模拟指控大厅的操作界面。

  【航天精神传承】 王璐中学班主任李建国保存着一份2008年的手写报纸,泛黄的纸页上是用红笔圈出的“神七问天”报道。当时正值航天员选拔前夕的王璐,在文章空白处写下“有朝一日驾鲲鹏”的豪言,而今这份青涩笔迹与他出舱行走时的太空漫步照片并列展出在常州博物馆。

  三、太空菜园里的科学浪漫

  在轨期间,王璐主导了“天宫菜园2.0”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光控温室系统,首次实现航天员全程参与作物从种子到果实的全周期培育。当他在国际空间站中文日活动现场展示紫莹莹的太空茄子时,镜头特意扫过特制标签上篆刻的“常州号”字样。

  【技术突破背后】 为解决微重力环境下植物定向生长难题,王璐团队借鉴老家常州青果巷的垂直绿化理念,创新性采用磁性基质固定技术。如今这项专利已转化为空间站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模块,就像他把故乡的智慧播种在了银河彼岸。

  四、万家灯火映星河

  5月11日下午,常州奥体中心变身为航天主题公园,巨型LED屏实时播放返回舱轨迹。当费俊龙指挥员宣布“着陆成功”时,现场爆发的声浪震落了穹顶累积的彩带雨。人群中,王璐就读过的局前街小学师生举起300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欢迎航天英雄回家”的壮美图案。

  【特别致敬环节】 欢迎仪式特别设置“航天精神火炬传递”,王璐将伴随自己三次出舱的国旗护腕赠予母校,而当年启蒙恩师赠送的《星际探索》手抄本,如今静静躺在他完成任务的返回舱内,封存着跨越二十三年的追梦时光。

  五、星辰大海再启航

  在隔离恢复期的首次公开演讲中,王璐展示了空间站拍摄的常州夜景图:“从太空看,家乡的灯光像散落人间的星子。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月球种植实验室引入常州梳篦企业的纳米材料技术,让东坡红梅绽放在嫦娥八号的月壤上。”此时大屏幕切换出嫦娥探月工程路线图,箭头最终指向2030年前的载人登月计划。

  【未来展望】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透露,王璐已牵头组建“长三角航天科普联盟”,计划在滆湖星空营地建设VR空间站训练舱。夜幕降临时分,市民能看到模拟指控大厅的灯光在湖面闪烁,仿佛无数个小王璐正在延续征服宇宙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