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凌晨五点,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只有零星驶过的出租车划破街道的寂静。位于城东一栋老旧居民楼的四层,一扇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二十二岁的沈茜已经坐在了她的工作台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几十把形状各异的錾子和一小堆已经成型的银饰半成品。她深吸一口气,拿起一把最细的錾刀,对准一枚银戒的内壁,开始雕刻极其细微的缠枝花纹。这是一个需要屏息凝神的工序,手腕的丝毫颤抖都可能让数小时的努力前功尽弃。手指上贴着的五六处创可贴,记录着这门古老手艺入门的“学费”——无数次被工具划伤、被高温火枪烫出水泡的经历。疼痛是具体的,但当她看到戒指上逐渐清晰的、流畅生动的纹样时,一种更为强大的满足感将那些细微的痛楚悄然覆盖。“每次完成一件作品,就像看着自己的一部分被具象化,那种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过程中的‘疼’。”沈茜说这话时,眼神里有光,那是一种超越了生理感受的、源自热爱的坚定。
沈茜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她之外,还有无数年轻人正在各自的轨道上,以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姿态,迎接着成长必经的“疼痛”,并将其淬炼为生命的厚度。
在城市另一端的科技园区,程序员李哲的“疼”是另一种形态。他的“战场”是键盘和代码,他的“疼痛”来自于无数次算法调试失败后的精神煎熬和连续熬夜带来的生理极限挑战。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瓶颈,他和团队曾经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七十二小时,咖啡罐堆成了小山,困极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最‘疼’的时候,感觉太阳穴在突突地跳,脑子里像一团乱麻,真想放弃算了。”李哲回忆道。但当他最终找到那个导致系统崩溃的微小逻辑错误,看着程序完美运行的瞬间,所有的疲惫和焦虑都化为巨大的狂喜。“那种从极度的挫败感到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淬火’,它让我变得更坚韧。我们的青春不怕疼,怕的是没有为值得的事情疼过。”
如果说沈茜和李哲的“疼”更多与个人选择和职业追求相关,那么二十七岁的社区工作者王薇所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更复杂、更需情感投入的“疼痛”。她的日常工作琐碎而具体,调解邻里纠纷、帮扶孤寡老人、组织社区活动,常常是“跑断腿、磨破嘴”。不被理解、甚至被恶语相向,是她工作中常态化的“疼痛”。“刚开始特别委屈,觉得自己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晚上回家偷偷哭过好几次。”王薇坦言。但她没有选择退缩或变得麻木,而是尝试换位思考,用更耐心、更细致的方法去沟通。当她帮助一位长期与子女不合的独居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最终看到老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她深刻体会到,“这种‘疼’是有价值的,它连接着人心,也磨砺着我的同理心和责任感。青春的韧性,正是在一次次化解这种‘人际之疼’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指向一个共通的命题:青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它必然伴随着各种形态的“疼痛”——学艺的艰辛、创业的挫败、理想的碰壁、人际的摩擦、适应的艰难。然而,“不怕疼”并非意味着对痛苦的麻木或无感,而是一种更为积极和深刻的态度:它是认清前行道路上必然有坎坷之后的勇敢选择,是将“疼痛”视为磨刀石而非绊脚石的智慧,是在疼痛中保持清醒、汲取养分、实现蜕变的强大能力。
这种“不怕疼”的精神气质,与当下时代对青年的期待不谋而合。它拒绝“躺平”和“佛系”的消极避世,也区别于盲目的冲动和莽撞。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韧性,是无论环境如何,都坚持向上、向善、向美的生命姿态。正如一位社会学者所评论:“这一代年轻人,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清醒,也更坚强。他们敢于直面生活的真实,包括其中的不完美和艰难,并努力在其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不怕疼’,实质上是一种宝贵的生命自觉和担当精神。”
夜幕降临,沈茜的工作室迎来了几位和她一样年轻的学徒,交流着技艺心得;李哲的公司里,新的项目挑战已经下达,他和伙伴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王薇的社区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一场为孩子们举办的周末兴趣班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他们的每一天,依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疼”,但这些“疼”不再是阴影,而是成长路上清晰的刻度,记录着每一次跨越和新生。
青春的画卷,正因为有了这些深浅不一的“疼痛”笔触,才显得更加立体、丰盈和充满力量。它告诉我们,最绚烂的彩虹,往往诞生于风雨之后;最坚毅的灵魂,常常淬炼于磨砺之中。这份“不怕疼”的勇气与执着,正是青春最动人的底色,也是驱动社会不断向前的最活跃的脉搏。当新一天的太阳升起,又有无数年轻人将带着这样的信念,奔赴各自的“战场”,在他们的青春史册上,郑重写下——我们,不怕疼。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8 10:04:2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