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摩登保镖

  深夜十一点,京城一家艺术影院散场通道里,人群移动得格外缓慢。刚结束的《摩登保镖》4K修复版专场,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相同笑点爆发掌声后,陷入某种共同的沉默。四十三年过去,这部许氏兄弟于1981年春节档推出的喜剧,意外地成为了观察当今社会安全感焦虑的一面时光透镜。

  影片中,许冠文饰演的保安队长周世昌,这个略懂皮毛便自诩专家的角色,在今日看来非但不过时,反而精准预言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电影开场,他一本正经地培训新员工:“保安第一条,疑心生暗鬼;保安第二条,暗鬼赶不走。”这些看似荒诞的训诫,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安全感的巨大需求和由此催生的行业泡沫。当周世昌用夸张姿态演示如何用塑料尺测量访客身份时,台下2024年的观众发出的笑声里,带着对当下各种形式主义安全表演的会心嘲讽。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许氏三兄弟从乡间闯入都市,成为现代化大厦保安的情节,恰似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微缩寓言。他们面对的全新环境——自动化门禁、监控系统、严谨的规章制度,无不代表着现代化带来的秩序幻想。而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却是传统宗族关系(保护同乡富商侄子)与现代社会规则的碰撞。这种碰撞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当我们在智能门锁、小区保安、监控摄像头构筑的“安全堡垒”中,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安宁?电影给出的答案颇具讽刺意味:最现代化的安保系统,最终败给了人性中最原始的贪婪与暴力。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保安队长周世昌这个角色。他并非完全的骗子,而是半吊子专家,这种形象在当今知识碎片化时代更具典型性。影片中他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如“听到动静先不要动,因为可能是调虎离山”,完美映射了当下信息过载环境中,人们判断力的瘫痪状态。当真正的危机(国际大盗)来临时,整套保安体系瞬间崩塌,最终依靠的是小人物临危爆发的勇气和兄弟间的情义。这种对专业主义泡沫的刺破,让坐在台下经历了各种“专家建议”洗礼的当代观众,产生深切的共鸣。

  将镜头拉回现实,保安行业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经历了惊人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保安从业人员已超过600万,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然而《摩登保镖》提出的核心命题依然悬而未决:当安全成为一门生意,当安全感成为消费品,技术与人力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电影中那些滑稽的培训场景,如今以更精致的形式重现—— cybersecurity演练、反恐防暴培训、应急预案制定,我们在构建安全幻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影片最高明的处理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讽刺层面。当许氏兄弟最终与国际大盗展开对决,周世昌这个曾经的“嘴炮专家”在保护同伴时展现了真正的勇气。这种转变暗示着:真正的安全感的建立,不在于完美的制度或先进的技术,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与担当。在个体原子化、邻里关系疏离的今天,这种朴素价值观的回归显得尤为珍贵。

  艺术影院的灯光已然大亮,清洁工开始打扫,仍有观众站在海报前低声讨论。一位年轻女孩对同伴说:“没想到这么老的电影,居然像是在讲今天的事。”这句话或许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摩登保镖》中的摩登二字已然过时,但关于安全感的探讨却跨越时代。当我们在一个个安全神话破灭后不断构建新的神话时,许冠文那张充满无奈与自嘲的脸,仿佛在提醒我们:与其向外寻求绝对的庇护,不如向内建立内心的坚韧。

  这部43年前的喜剧,用它的笑声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那个刚刚开启现代化征程的社会的不安,更是今天这个技术至上时代里,我们依然未曾解决的精神困境。在笑声散去之后,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自处,电影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却值得每个人深思的命题。

上一篇
撕票风云

下一篇
改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