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

  昨晚,苏州昆剧院内座无虚席,当大幕缓缓落下,如潮的掌声久久未能停息。新编历史昆剧《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在这里成功首演,一段尘封于《十五贯》故事背后的深情与悲歌,以细腻婉转的昆腔水磨调,深深叩动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该剧将目光投向了明代清官况钟人生中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感历程,不仅是对传统清官戏叙事框架的一次大胆突破,更是对昆曲艺术表现深度与人性复杂性的成功探索。

  以往的舞台上的况钟,总是与“明察秋毫”、“铁面无私”的断案高手形象紧密相连。而《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则另辟蹊径,剧本巧妙地将叙事时空设定在况钟审结“十五贯”冤案,声望达到顶峰之后。戏一开场,功成名就的况钟却并无喜色,反而陷入深深的疲惫与孤寂之中。一段萦绕心头数十年的旧事——年轻时与一位名为苏卿的女子未能善终的情缘,随着一件偶然重现的旧物被猛然勾起。于是,剧情沿着两条线索铺陈开来:一条是现实时空里,老年况钟对过往的追忆与反思;另一条则通过闪回手法,细腻展现了青年况钟与苏卿从相识、相知到被迫分离的完整过程。

  编剧在史料缝隙中驰骋想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和情感浓度的故事。青年况钟并非天生的“青天”,而是一个怀抱理想却也难免纠结的读书人。他与苏卿的爱情,纯净而炽烈,却因门第之见、前程考量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天折。剧中,况钟为求仕进,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一抉择成了他一生无法释怀的“恨”。这“恨”,不仅是遗憾,更包含着无尽的愧疚、自责与绵长的思念。演员的精湛表演是此剧成功的关键。饰演老年况钟的著名老生演员,通过苍劲醇厚的唱腔和层次分明的做派,将人物内心的沧桑、沉痛与最终获得灵魂救赎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几大段核心唱腔,声声含泪,句句带情,将况钟埋藏心底数十年的隐痛抒发得淋漓尽致。而青年况钟的扮演者,则以清亮嗓音和儒雅身段,展现了人物从风华正茂到经历情殇的转变,其情感把握准确,过渡自然。饰演苏卿的旦角演员,唱做俱佳,将一位古代女子对爱情的坚贞、离别的痛苦以及最终的深明大义演绎得感人至深。况钟与苏卿在月下盟誓、长亭诀别等几场对手戏,情感饱满,表演细腻,堪称经典,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唏嘘。

  《此恨无绝》的舞台呈现极具诗意美学追求。舞台设计简约空灵,辅以多媒体技术,巧妙实现了时空的自由转换。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还是深庭院落的寂寥清冷,都营造出与剧情高度契合的意境。灯光设计尤为出色,通过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和精准的光区切割,外化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音乐唱腔在严格遵循昆曲曲牌格律的基础上,也融入了适度的现代音乐语汇,既保留了昆曲的古典韵味,又增强了戏剧的情感冲击力。当老年况钟在梦境中与青年时的自己和苏卿相遇时,三重唱的设计凄美绝伦,将全剧的悲情氛围推向高潮。

  “我们不想再重复一个已经被符号化的‘青天’故事,”该剧总导演在演出前表示,“我们更想探寻的是,在‘清官’这顶官帽之下,况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他是否有过挣扎、有过悔恨?正是这些‘人之常情’,才能让历史人物真正走到今天观众的心里。” 主演也坦言,塑造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情感弱点的况钟,比演绎一个完美无缺的“神”更具挑战,也更有意义。“人性中的遗憾与坚守,其力量往往同样巨大。况钟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敬仰的清官,或许正源于他对一段微小个人过错的深刻忏悔,这种忏悔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高度负责。”

  《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的成功上演,为传统戏曲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证明,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其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当代解读,不仅不会削弱传统戏曲的魅力,反而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出戏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更是通过对一段个人“恨事”的深刻剖析,映照出况钟后来所有公正执法、爱民如子行为的情感基石与人格动力。它让观众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正是在不断直面自身遗憾、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得以锤炼和升华。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沉浸在剧情带来的感动中,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年轻的戏剧爱好者感慨道:“没想到昆曲可以这么‘现代’,它讲述的情感是如此真实可感,完全打破了我觉得历史人物都很遥远的刻板印象。”一位老戏迷则评价:“这是对况钟故事的一次深情补白,唱腔是老的,韵味是足的,但精神是新的,是能和当下对话的。”

  据悉,《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在苏州首演后,将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进行打磨提高,并计划开启全国巡演,将这出探讨人性深度与历史温度的昆曲新作带给更多观众。它的出现,无疑为略显沉寂的戏曲舞台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古老的昆曲艺术在当代的舞台上,将继续书写其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