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之外,有一条被时光磨得光滑的石板路,路的尽头,是静园社区。这里的傍晚,总比别处来得更安静些,除了偶尔几声归巢的鸟鸣,便只有17号楼那扇总是亮着灯的窗户,见证着一个平凡人用十五年光阴写下的“不放弃”。
窗内的人叫李建国,静园社区的网格员。这个头衔听起来寻常,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碎与坚持。2008年,李建国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岗位时,并没想过,这会成为他半生的事业。社区网格员,管着几百户人家,从水管漏了、邻里拌嘴,到政策传达、老人照料,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在很多人看来,这活儿钱不多,责任重,像个“高级勤杂工”,人员流动像走马灯。李建国却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了这里。
他的“不放弃”,首先是对这份责任的坚守。社区里有个说法:“有困难,找建国”。他的手机号码,是社区公开的“第二热线”,二十四小时开机。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狂风卷着雪粒砸向窗户,独居在3号楼的王奶奶家暖气片突然爆裂,热水汩汩外涌。老人慌了神,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李建国。那时他已睡下,接到电话,二话没说,披上棉衣就冲进风雪里。他一边在电话里安抚老人,让她先关闭总阀门,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现场。等处理好漏水,联系上维修工,帮老人把积水清理干净,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王奶奶过意不去,拉着他的手直说谢谢,李建国只是搓着冻僵的手,憨厚一笑:“没事,大娘,这都是我该做的。”
这样的深夜出击,在李建国十五年的工作中,数不清有多少回。但他觉得,这只是职责所在,算不上什么。他心中分量更重的“不放弃”,是对社区里那些陷入困境的个体的不抛弃。
社区里曾有个叫小斌的年轻人,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几次进出看守所,成了家人摇头、邻居侧目的“问题青年”。家里人心灰意冷,连他自己都破罐子破摔。李建国却没有放弃他。他一次次上门,吃闭门羹是常事,有时还会听到几句难听的话。但他不气馁,换个时间又去。他不讲大道理,就是聊聊天,问问近况,有时看见小斌家里灯泡坏了,就顺手帮他换上;知道他找工作碰壁,就留心打听哪里有合适的零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小斌终于被这份不带偏见的真诚打动,向他吐露了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恐惧。李建国帮他联系了技能培训学校,又四处奔波,为他争取到一个实习的机会。如今,小斌已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和新的朋友圈。结婚那天,他特意给李建国送来喜糖,说:“李叔,要不是您当初没放弃我,我可能就真的废了。”
对物是如此,对人更是如此。李建国的“不放弃”,还体现在对社区环境的点滴改善上。静园社区是个老小区,没有物业,公共绿地里杂草丛生,还被一些人堆上了杂物。李建国看着心疼,决心把它清理出来,变成居民休闲的小花园。这活儿吃力不讨好,一开始,不少人冷眼旁观,甚至有人说风凉话。他没有争辩,自己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一锹一锹地清理垃圾,拔除杂草。他的行动慢慢感染了大家,先是几个老党员加入,后来一些退休的阿姨也来帮忙,再后来,年轻人下班后也来搭把手。如今,那片曾经的荒地已是花木扶疏,成了社区最聚人气的地方。傍晚时分,老人散步,孩子嬉戏,邻里关系也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变得更加融洽。这变化的背后,是李建国最初那份看似“傻气”的坚持。
有人问李建国,这么多年,面对误解、抱怨甚至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他沉默了一会儿,指着窗外说:“你看这社区,每一户灯亮着的地方,都是一个家。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家里的事,哪有‘放弃’这两个字?”他说,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得到多少表扬,而是看到邻居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抱怨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为小事争吵的少了。“这种感觉,比什么都强。”
在李建国看来,“决不放弃”从来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融化在每一天平凡日子里的具体行动。是清晨巡查时弯腰捡起的一个烟头,是调解邻里矛盾时耐心倾听的一双耳朵,是面对孤寡老人时一句温暖的问候,是深夜里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时那毫不犹豫的脚步。这份坚持,看似微小,却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社区的土壤,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静园社区的夜晚,灯火依旧。李建国办公室的灯光,也依然亮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家园的安宁与祥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决不放弃”,就蕴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蕴藏在对每一个平凡责任的郑重承诺里。它无需豪言壮语,只需用时间、用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丈量,去完成。这种力量,平凡,却足以动人。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4 09:14:3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1188.html
上一篇
使徒行者(普通话版)
下一篇
冲出宁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