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越过秦岭,将一抹明黄泼洒在汉中盆地的每一个角落。三月中旬至四月初,这里便进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节。一百二十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从平畴沃野蔓延至丘陵山巅,将天地间渲染成一幅恢弘而热烈的油画。
在汉台区皇塘观景台,游人如织。来自西安的张女士带着年迈的父母,徜徉在花海之中,不时举起手机拍照。“我母亲一直念叨着想看油菜花,说这颜色看着就让人心里暖和。”张女士说,“看到这望不到边的金黄,感觉整个人的心情都豁亮了。”像张女士一家这样的游客,近期在汉中随处可见。当地文旅部门数据显示,自花期开始以来,周末日均接待游客已超过十五万人次,花海间的农家乐和民宿常常一房难求。
这金色的浪潮,不仅是游客眼中的风景,更是农民们辛勤一冬的收获期望。在洋县纸坊街道的田间,种粮大户刘文化正蹲在地头,仔细察看着油菜的长势。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拂过饱满的菜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去年秋播时墒情好,冬天又下了几场及时雪,你看这植株,结荚多密实。”他种植的五百亩油菜,预计亩产可达二百六十斤以上,按当前油价,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油菜种植在汉中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今日之盛况,却与当地政府十余年来“以花为媒”的持续打造密不可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李高级农艺师介绍,过去油菜品种单一,花期短,经济效益有限。如今通过推广“双低”(低芥酸、低硫苷)高油品种和花期不同的品种,既延长了观赏期,又提升了出油率和油品品质。“我们引导农民采用‘油菜+水稻’或‘油菜+玉米’的轮作模式,一亩地能产生观光、菜籽、蜂蜜等多重收益,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
花海经济的溢出效应正惠及各个角落。在勉县元墩镇,村民王根柱的农家小院这个月就没闲过。他和妻子清晨五点就开始忙碌,准备地道的汉中料理:菜豆腐、腊肉炒粉皮、橡子皮炒腊肉,食材大多取自本乡本土。“最多一天接待了二十桌客人,虽然累,但心里踏实。”王根柱笑着说,仅春季这一个月,预计就能带来近五万元的收入,占到他全家年收入的一大半。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回归为这片传统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二十七岁的陈浩毕业于美术院校,去年他回到南郑区老家,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画架上,永远是那片熟悉的金色花田,但他笔下的风景却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乡村元素。他将画作制成明信片、帆布包和丝巾,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我希望用我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汉中的春天。”陈浩说道,他的产品月销售额已突破两万元。
夕阳西下,余晖为无边的花海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走在田埂上,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来来往往的游客。孩子们在花田边的空地上追逐嬉戏,笑声与浓郁的花香一同飘散在温暖的春风里。
在这片金色的海洋里,一朵油菜花是渺小的,但当成千上万朵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春天最磅礴的宣言。它宣告着土地的苏醒,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也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最质朴而热烈的向往。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这片金色已成为刻印在秦巴山水之间一道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永恒印记。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7 10:36:4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