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在陇东平原的褶皱深处,有一个名为石泉的村庄。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横空出世的奇迹,只有一位名叫张华生的乡村医生,用四十二年的光阴默默书写着一部名为《沃土仁心》的生命史诗。他的故事,像黄土高原上沉静的麦浪,平凡却滋养着天地人心。
清晨五点半,石泉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张华生诊所的灯光已然亮起。他仔细擦拭着那只跟随他半生的出诊箱,箱角的皮革已被磨得发白,里面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摆放得井然有序。\"今天要去看几个老病号,得赶在他们起床前到。\"张华生说着,将几盒常用药小心地放进箱里。
这样的清晨,他已度过了15200多个。
1979年,18岁的张华生从卫校毕业,原本有机会留在县医院工作。但那年夏天,村里一个孩子因痢疾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夭折,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生,乡亲们生病都要赶二十多里山路去镇上。\"张华生回忆道,\"我看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突然明白这里才是我最该坚守的地方。\"
这一守,就是整整四十二年。
上午八点,张华生来到79岁的李桂兰家。老人患有严重风湿,每逢阴雨天就疼痛难忍。\"张医生比我自己儿子还贴心,\"李桂兰拉着他的手说,\"这些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不舒服,他准能赶到。\"张华生仔细为老人检查关节,又从药箱里取出新配的药膏:\"这次加了点新药材,应该能缓解得更快些。\"
在石泉村,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出几个张华生深夜出诊的故事。村民王建军记得,2008年冬天的一个雪夜,他父亲突发急病,电话打到诊所时已是凌晨两点。张华生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往他家赶。\"那时候雪都快没膝盖了,张医生硬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三里多地,\"王建军说,\"赶到时整个人都成了雪人,却顾不上拍打就赶紧给我父亲诊治。\"
这样的出诊,张华生记不清有多少次。诊所墙上泛黄的出诊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了日期和病情,却从未记录过任何出诊费。\"乡里乡亲的,谈钱就生分了。\"他总是这么说。
然而,这位在乡亲们眼中无所不能的医生,却对自己的家人怀着深深的愧疚。1995年,女儿突发高烧,当时张华生正在邻村抢救一个食物中毒的孩子,等他赶回家时,女儿已经转为肺炎,不得不住院治疗。\"妻子抱着女儿哭,说我心里只有病人。\"说起往事,张华生眼眶微红,\"但那个中毒的孩子才三岁,我怎能不管?\"
随着年岁增长,张华生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常年奔波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视力也逐年下降。儿女们多次劝他进城养老,都被他拒绝了。\"我走了,乡亲们怎么办?这里好多老人行动不便,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他们需要我。\"
更让人动容的是,张华生至今仍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在他的书桌上,《农村常见病诊疗手册》《最新药物指南》等书籍都被翻得起了毛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医学在不断进步,我不能掉队,得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夕阳西下,张华生结束了一天的巡诊。走在乡间小路上,不时有村民热情地打招呼:\"张医生,家里新摘的黄瓜,拿几根回去吧!\"\"张大夫,明天来家吃饭啊!\"
这些质朴的邀请,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石泉村的土地上,没有纪念碑,没有荣誉证书,但每一个健康的笑容,每一声真诚的\"谢谢\",都是刻在这片沃土上的无字丰碑。
\"有人说我傻,守着一方小天地过了大半辈子。\"张华生望着远处起伏的麦田,微笑着说:\"但我觉得值。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能用所学回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暮色渐浓,诊所的灯光再次亮起。明天,还将有新的病人,新的故事。在这片深情的沃土上,一颗仁心依然热烈地跳动着,如同四十二年前那个少年许下承诺时一样,坚定而温暖。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7 10:17:1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