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淮安文化竞合:运河明珠的非遗对话
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版图上,常州与淮安如同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既因共同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又因地域特色形成微妙的竞争态势。近年来,两地以非遗为媒、以活动为桥,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互动大戏,而扬州作为大运河保护的标杆城市,更是在幕后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推动着这场文化竞合的深化。
非遗展演:常州技艺的“踢馆”式亮相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主场活动在淮安举行时,常州非遗项目以高调姿态闯入淮安的“主场”。溧阳锡剧团在开幕式上演经典剧目《珍珠塔·后园会》,留青竹刻、乱针绣等五项技艺集体亮相展销环节,形成“五绝压阵”的阵势。这种被当地媒体戏称为“文化踢馆”的行为,实则展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扎实功底——梳篦的精细纹路与金坛刻纸的繁复刀工,恰似常州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与淮安本土的瓷刻、泥塑形成技艺层面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活动的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恰好成为两地关系的隐喻: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契机。常州团队在竞赛板块的“亮眼表现”,既是对手也是标杆,促使淮安加速挖掘自身非遗资源的当代价值。
漕运记忆:双城的历史竞合
当长三角媒体穿行淮安古闸新港时,记录的是这座“运河之都”从漕运枢纽到内河航运中心的千年蜕变;而常州则在年代剧中以运河节点城市的身份,与苏州、无锡串联起江南文化的黄金水道。这种历史叙事的差异,折射出两地在运河文化阐释上的分野:淮安强调漕运治理的宏观叙事,常州则侧重工商并重的微观生活史。
扬州的存在让这种竞争更具张力。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2025年提出的“古运河重生”计划,既为两地树立了保护标准,又通过沿线城市合作框架倒逼它们寻找差异化定位。就像一位裁判员同时给两位选手递上相同的器械,却期待看到不同的表演套路。
节庆擂台:文化IP的流量之争
淮安凭借“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非遗展打造品牌活动,常州则通过锡剧巡演、乱针绣海外展等“柔性输出”扩大影响力。两地的竞争已从技艺展示升级为文化IP运营能力的较量——淮安像一位沉稳的博物馆馆长,常州则如同活跃的策展人。
扬州在此过程中不断“拱火”:其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定位,迫使常州与淮安必须拿出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正如2024年扬州提出的“整体保护”策略所暗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活力,正来自这种既协作又竞争的动态平衡。
这场持续多年的文化角力,最终惠及的是整个区域生态。常州的创新意识与淮安的厚重底蕴,如同运河水系的两条支流,在扬州的“河道治理”下汇成更壮阔的文化洪流。对于旅游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丰富的线路组合;对文化爱好者来说,则是多元体验的盛宴。当扎肝制作技艺与淮安茶馓在同一展台飘香时,竞争的硝烟早已化作人间烟火气,飘进每个参与者的记忆里。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25-07-06 13:01:1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