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常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截至2025年,常州已通过政策立法、设施升级和服务创新等多维度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多层次养老网络。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动态与实施成效,为老年人家庭、养老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全景式分析。
政策护航:从立法到落地的系统性保障
2025年7月1日,《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是常州首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从服务设施建设、医养结合、扶持保障等八大章节细化责任分工,例如明确要求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步行15分钟内即可获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基础服务。政策制定者通过立法将养老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既为机构运营划定了标准,也为家庭选择提供了法律依据。
配套政策的落地效果已初步显现。2021年至2025年间,常州累计改造33家社区居家养老站点,完成2274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相当于为每10位高龄独居老人中就有1人解决了居家安全痛点。市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将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养老政策咨询、服务对接“一网通办”,此举如同为老年人配备了24小时在线的“养老管家”。
服务供给: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当前常州养老服务呈现“金字塔”式结构:底层是覆盖15.8万老年人的居家上门服务,中层是社区站点提供的日间照料,顶层则是专业养老机构的特色照护。这种分层模式如同城市交通网——居家服务是“毛细血管”,社区站点是“枢纽站”,而养老机构则是“终点站”,共同构成有机衔接的服务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医养结合成为升级突破口。根据《条例》专章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与养老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相当于为慢性病老人开通了“健康直通车”。某养老机构负责人透露:“现在失能老人不仅能获得日常护理,还能通过绿色通道优先就诊,家属焦虑感显著降低。”
挑战与机遇:未满足的需求与创新空间
尽管取得进展,服务供需仍存在“错配”。一方面,郊区养老设施覆盖率仅为城区的60%,如同“旱涝不均”的农田;另一方面,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高端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家庭不得不跨市寻找资源。
但危机中孕育转机。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提出,将重点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例如智慧养老设备租赁、老年餐集中配送等。政策制定者正尝试用“绣花功夫”填补空白——就像为传统服务网络编织一张更细密的“安全网”。
未来展望:智慧化与人性化的双轨并行
站在2025年年中节点观察,常州养老服务的下一步发展已现端倪。技术赋能方面,全市管理平台将整合紧急呼叫、健康监测等功能,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人文关怀层面,《条例》特别强调对独居老人的定期探访制度,用制度温暖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家庭用户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更放心的选择;对从业者来说,标准化建设带来行业洗牌机遇;而政策制定者则需要持续平衡公平与效率。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言:“养老不是单选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选项都打磨得更贴心。”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5-19 07:29: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