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熟视无睹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8 13:30:27
  • 94

  黄昏时分,老陈又一次推着他的破旧自行车,经过社区宣传栏前那块斑驳的“邻里互助”标语牌。他目光扫过,没有停留,仿佛那块牌子和他脚下每天踩过的水泥地一样,只是背景的一部分。不远处,几个孩子追逐打闹,尖叫声划破傍晚的宁静,一位邻居烦躁地关上了窗。这是城市里再寻常不过的一个片段,一种名为“熟视无睹”的病毒,正无声地蔓延在我们最日常的肌理之中。

  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超乎想象。它并非表现为激烈的冲突或尖锐的对立,而是一种缓慢的、近乎优雅的麻木。在窗明几净的写字楼里,李薇刚刚结束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同事小张又一次将本该共同完成的任务推诿过来的行为,选择了沉默。不是第一次了,争辩似乎只会带来更糟的人际氛围,不如自己加班做完。她把那份微小的不公咽了下去,如同咽下一口冷掉的咖啡。这种对职场中微小越界行为的容忍,是“熟视无睹”在格子间里的变种。它侵蚀着公平的底线,让责任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城市的另一角,规划局的年轻科员王哲,正对着一份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皱眉。方案里充斥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华丽辞藻,却对报告中提到的、居民们反复反映的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问题轻描淡写。他的前辈拍拍他的肩膀:“别较真,这类问题哪个老小区没有?都这样,习惯就好。”“习惯就好”,这四个字像一剂麻醉药,让许多本应被看见、被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沉入了“常态”的深水区,不再激起波澜。我们对宏观系统性的疏漏,常常抱有一种无奈的接纳。

  然而,“熟视无睹”最深刻的伤痕,往往刻在最亲密的关系里。深夜的书房,刘教授终于批改完最后一沓论文。他长舒一口气,感到一种完成的轻松。当他推开卧室门,看到妻子背对着他似乎已经睡着的背影时,心里掠过一丝难以名状的愧疚。他想起晚餐时,妻子兴致勃勃地谈起她新学的插花,而他的回应只是“嗯”、“啊”,眼睛始终没离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新闻推送。我们总是容易将对家人情感的细微需求,视为一种稳定的、永不枯竭的背景音,却忽略了再深厚的爱,也需要专注的凝视和及时的回应来滋养。

  这种普遍性的视觉疲劳从何而来?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汹涌而至,我们被迫发展出一种筛选机制,像雷达一样只捕捉那些被认为“重要”的信号,而自动过滤掉大量“无关”的日常。久而久之,这种筛选机制变得过于高效,以至于许多本应被关注的人、事、物,也被一并归入了“噪音”的范畴。我们不是看不见,而是大脑为了自我保护,选择了“不看见”。

  此外,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也在助长这种漠然。当个人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我看见了又能怎样”的念头。从社区角落的垃圾堆积,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个体常常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这种无力感会逐渐转化为一种心理防御,通过“视而不见”来避免内心的挫败和焦虑。我们告诉自己,那不是我的责任,我无能为力。

  但“熟视无睹”真的是一种无痛的选择吗?恐怕并非如此。它对个体心灵的腐蚀是缓慢而确切的。每一次选择性的失明,都是一次对自身道德感知和情感能力的弱化。当我们对不公习惯、对美善麻木、对真情懈怠,我们内在的人性底色也会随之褪色。更重要的是,无数个体的“无睹”,汇聚起来便构成了社会层面的“集体失明”,它让问题在暗处滋生、发酵,最终可能演变成谁都无法忽视的危机。那个对同事推诿行为沉默的李薇,可能会在某个节点迎来更大的爆发;那个对社区规划妥协的王哲,可能会在未来面对更激烈的社会矛盾。

  打破“熟视无睹”的坚冰,需要的或许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无数个微小的“凝视”的开始。老陈在那个黄昏停下了自行车,他第一次仔细看清楚了标语牌上褪色的字迹,以及旁边不知谁贴上去的小广告。他回家拿来抹布和水桶,一点点地擦拭起来。这个举动引起了路过邻居的注意,有人加入进来,有人开始讨论起是否可以重新绘制这块牌子。一种久违的、关于社区共建的对话,意外地由此开启。

  打破麻木,始于一次用心的“看见”。看见外卖员送餐时的匆忙与疲惫,并真诚地说声“谢谢”;看见家人欲言又止背后的关切,放下手机给予片刻的专注;看见工作中那个可以被改进的细节,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每一次“看见”,都是对生活实感的一次赎回,都是对冷漠壁垒的一次凿击。

  《熟视无睹》并非一个遥远的批判,它更像一面悬置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它映照出的,是我们如何在效率与温情、自保与担当、习惯与反思之间做出的微妙选择。在这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重新学习凝视,学习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与褶皱,或许是我们对抗精神内耗、重建有意义连接的一剂解毒剂。当我们不再让一切滑入视野的背景,生活的质地才会重新变得清晰、深刻,并充满交互的可能。毕竟,世界的丰富性,永远藏于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却值得一再审视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