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4 09:23:43
  • 1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韩国釜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味,那是海港特有的咸腥与经济起飞时工业燃料混合的味道,更是一种欲望与野心在压抑多年后骤然释放的躁动气息。在这个时代转折的缝隙里,一个名叫崔翼贤的小海关公务员,正经历着人生的窘迫。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家庭的体面,人情的债台却在日益高筑。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即将被卷入一场席卷整个国家的风暴,并成为这场“与犯罪的战争”中一个亦正亦邪的独特注脚。而多年后,这段往事被导演尹钟彬搬上银幕,便是那部充满了黑色幽默与时代悲怆的《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影片的开端,颇具讽刺意味。崔翼贤,这个精于算计却困于体制的小人物,在女儿的生日宴上被催债的房东逼得狼狈不堪。他最大的资本,是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和一张编织多年、看似无所不能的关系网。一次偶然的缉私行动,让他敏锐地嗅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通过查获走私品立功,而是利用职权与信息,主动投身于当时方兴未艾的走私潮。他将查获的高丽参私下交易,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堕落”,更像是一个小市民在时代洪流中,凭借其生存本能做出的“精明”选择。崔岷植的表演精准地刻画了这种复杂性,他脸上时常挂着谄媚又自信的笑容,眼神里却闪烁着不安与贪婪,将一个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机会主义者”演绎得入木三分。

  然而,釜山的江湖并非只有崔翼贤这样的投机者。当他在酒桌上结识了年轻气盛、手段狠辣的黑帮头目崔炯培时,真正的“战争”才拉开序幕。河正宇饰演的崔炯培,代表着另一种力量:纯粹的暴力、森严的等级和不容置疑的义气。他与崔翼贤的结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传统的黑帮秩序开始与新兴的权钱交易结合。崔翼贤凭借其官面上的关系为团伙打通关节,崔炯培则用拳头和砍刀清除地面上的障碍。这种结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惊人的效率,他们的势力如野火般蔓延。影片中那段在夜总会狎昵狂欢的群戏,将这种“全盛时代”的荒诞与嚣张展现得淋漓尽致,金钱、暴力、权力与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浮世绘。

  这部电影的标题,“与犯罪的战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它并非指代正义力量对罪恶的清剿,而是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这是一场由国家最高权力层发起,旨在打击异己、巩固统治的政治运动。当总统宣布“要在任内扫除全国所有暴力组织”时,釜山的黑白两道都感受到了地震般的震动。对于崔翼贤和崔炯培而言,他们曾经的“合作者”身份瞬间变得微妙而危险。权力的风向变了,游戏规则也随之颠覆。

  影片最精彩也最令人唏嘘的部分,正是这场“战争”下的众生相。曾经不可一世的黑帮大佬们,在国家机器的绝对力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而像崔翼贤这样嗅觉灵敏的“骑墙派”,则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生存智慧。他迅速转身,成为了警方最“得力”的线人,利用对黑帮内部的了解,系统地出卖昔日的盟友,以换取自身的豁免甚至新的政治资本。那场在审讯室里,他面对昔日兄弟崔炯培时,那种混合着愧疚、狡黠甚至一丝自得的神情,被崔岷植演绎得堪称绝唱。这不再是简单的背叛,而是在畸形的时代压力下,人性为了自保而发生的扭曲与异化。

  《与犯罪的战争》的成功,在于它并未满足于讲述一个黑帮兴衰的传奇故事。它通过崔翼贤这个核心人物,深刻地解剖了韩国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那个经济高速发展但民主法治尚不健全的“全盛时代”,犯罪与执法、商业与权力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模糊。黑帮势力渗入各行各业,甚至与政治选举紧密挂钩;而执法机构也并非总是正义的化身,它们时而纵容,时而利用,时而以更残酷的方式进行镇压。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实名举报”制度,成了压垮传统江湖义气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象征着一种冷冰冰的、现代性的治理技术对前现代伦理的无情摧毁。

  影片的结尾,时过境迁,两鬓斑白的崔翼贤以“企业家”的身份衣锦还乡,在饭桌上向年轻人吹嘘着自己当年的“丰功伟绩”。他将那段充满血腥、背叛与妥协的历史,轻松地包装成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这个场景充满了无尽的苍凉与反思。所谓的“坏家伙的全盛时代”,最终留下的并非英雄史诗,而是一地鸡毛和一群被时代改变了模样的人。那些曾经的刀光剑影、义薄云天,都化为了酒桌上一段段真假难辨的谈资。

  《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黑帮类型片,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意志与个人欲望的碰撞中,所谓的“犯罪”与“正义”往往并非泾渭分明。当一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被权力和关系堵塞,当法治的框架可以被轻易绕过时,崔翼贤式的“成功”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这部电影,是对那个狂飙突进年代的冷峻回望,也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所能呈现出的复杂面貌的一次深刻探寻。它告诉我们,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肩上,都是一座山,而有些人,选择成为了推倒山的人,也成了被山埋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