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将城市洗刷得格外清晰,霓虹灯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拉出长长的倒影,仿佛这个繁华世界底下涌动的暗流。二十多年过去了,电影《黑金》中那个由权力、金钱和欲望交织成的黑暗漩涡,非但没有随着时光褪色,反而在现实的不断映照下,显现出某种令人心悸的预言性。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面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明亮的镜子,冷峻地照见着我们始终需要面对的人性与社会命题。
影片的开场,并非简单的黑帮火并或政客倾轧,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了利益输送的核心——一场关于煤矿开采权的密会。梁家辉饰演的周朝先,这个形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反派符号。他梳着一丝不苟的背头,身着剪裁得体的西装,言谈举止间混杂着草莽的狠戾与上位者的伪善。他不再满足于通过暴力掌控地下秩序,而是野心勃勃地要将黑金洗白,通过参选“立法委员”跻身庙堂,从而实现从“黑”到“白”的终极蜕变。这一设定,精准地戳破了表层的社会规则,揭示了在某些特定时期,经济资本如何与政治权力进行赤裸裸的交换,构建起一个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周朝先那句平静中透着森然杀气的“我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之所以能成为影史经典,正在于它极致地演绎了权力不受制约时的狂妄与恐怖。
与周朝先的“黑道洗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德华饰演的方国辉。这位调查局的干员,代表着理想化的秩序与正义。他正直、果敢,不惧强权,一心要撕开那张巨大的黑网。然而,电影并未将正邪对抗简单化。方国辉的调查过程屡屡受挫,不仅来自周朝先集团的疯狂反扑,更来自系统内部的掣肘与背叛。他的上司被收买,证据被销毁,甚至自身安全都受到威胁。这深刻揭示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邪恶往往并非以张牙舞爪的面目出现,而是寄生在制度的缝隙中,腐蚀着执行制度的人。方国辉的孤独与坚持,恰恰反衬出周朝先所代表势力的根深蒂固。
电影最为深刻之处,在于它细致描摹了周朝先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性矛盾。他出身底层,凭借胆识和手段一路拼杀上来,内心深处既有对既有秩序的不屑,又极度渴望被那个秩序所承认。他试图通过“选举”这条看似合法的路径为自己“正名”,但其行为逻辑却始终无法摆脱黑帮的思维定式——用暗杀清除对手,用金钱收买选票,用暴力维持控制。这种“以黑手段求白身份”的悖论,注定使他的一切努力都成为一场徒劳的西西弗斯式的挣扎。当他最终在庙宇中祈求神明保佑,那一刻流露出的迷茫与脆弱,让这个枭雄形象拥有了复杂的人性深度。他所追求的,或许不仅仅是权力和金钱,更是一种无法通过非法手段真正获得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尊严。
《黑金》的叙事背景虽置于特定的时空,但其揭示的“黑金政治”逻辑——即经济势力与政治权力的非法结盟,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进行私人财富与权力的掠夺——却具有超越地域和时代的普遍警示意义。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型工程招标如何成为利益输送的通道,舆论媒体如何被操控成为斗争的工具,执法机构如何在某些时刻选择性失明。这些情节,时至今日仍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中若隐若现地找到回声。它提醒我们,当资本失去监管,当权力失去制衡,当法律的边界变得模糊,社会公平的基石便会受到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结局虽然是正义得以伸张,周朝先伏法,但这一胜利并未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反而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因为倒下的只是一个周朝先,而滋生周朝先的土壤、那套运转自如的“黑金”游戏规则,似乎并未随之瓦解。电影留给观众的,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如何从根本上铲除权力寻租的温床?如何建立更透明、更公正的制度,让“黑金”永远失去滋生的空间?
回望《黑金》,它以其粗粝、大胆的现实主义笔触,完成了一幅关于欲望、权力与救赎的浮世绘。它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部类型佳作,更是一份深刻的社会学样本。在光影交错之间,它迫使我们思考个人野心与社会公义的边界,审视制度设计与人性幽暗的永恒博弈。当片尾曲响起,城市依旧灯火通明,而那面名为《黑金》的镜子,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映照着过去,也警示着未来。它所提出的问题,远比它给出的答案更为重要,这也是其艺术生命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3 09:10:4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