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在我国西南边境蜿蜒起伏的群山深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常年在此上演。近日,本报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跟随缉毒支队深入边境线,直击了一场持续72小时的缉毒专项行动。这场代号“夜鹰”的行动并非虚构电影,而是真实发生在密林、村寨与边境通道间的生死较量。
凌晨四点,浓雾笼罩着海拔两千三百米的勐卡垭口。禁毒支队队长李建国(化名)正伏在潮湿的草丛中,望远镜里闪过一公里外若隐若现的灯火。他的作战服已被露水浸透,但握枪的手纹丝不动。“目标出现,各组注意。”无线电里传来的低语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三辆经过改装的山地摩托车正沿着陡峭的驮运小道迂回行进,每辆车后座都绑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这是缉毒队员们与贩毒团伙今年的第17次正面交锋。与《边境毒战》影视作品中戏剧化的枪战不同,真实的缉毒行动更多是漫长等待与瞬间爆发的结合。当摩托车队驶入伏击圈时,十余名缉毒警员如猎豹般扑出。没有枪声,只有激烈的搏斗声和毒贩绝望的嘶吼在山谷回荡。短短七分钟内,警方成功控制5名嫌疑人,查获冰毒成品127公斤。
“每公斤毒品流向内地,就可能摧毁数十个家庭。”李建国在临时指挥所里对记者说。他翻开随身携带的作战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十年来的436次行动:2018年跨境追击中牺牲的战友、2021年查获的建国以来最大海洛因案、去年度缴获的毒品总量相当于保护了至少三十万人免遭毒害...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技术博弈。贩毒集团如今采用无人机越境投送、暗网加密交易、毒品液化伪装等高科技手段,缉毒队伍也相应组建了电子侦查小组、大数据研判中心和无人机反制分队。在本次行动中,正是通过为期三个月的网络信息追踪,才锁定这个利用农产品运输车夹带毒品的跨境团伙。
记者在查获现场看到,毒品的伪装方式极其隐蔽:普洱茶饼内部注入液态毒品,橡胶原液中混合可卡因,甚至将毒品压缩成木材纹理状。更令人警惕的是,毒贩开始采用“人货分离”的运输方式,通过GPS定位和暗号交接,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在这场战争中,边境村寨的村民成为关键防线。糯岗寨的老支书岩班(化名)带着护村队已经义务巡逻了十二年。“以前寨子里有人帮毒贩运货,整个家就毁了。”他说着指向寨口的禁毒警示碑,上面刻着近五年因涉毒被判刑的21个村民姓名。如今通过警民共建的“边境禁毒堡垒”,村寨形成了全民禁毒的铜墙铁壁。
随着专项打击的深入,毒贩的反扑也愈加疯狂。缉毒队员小张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存着的恐吓信息:“我知道你女儿在哪上学”。所有一线缉毒民警的个人信息都是绝密,他们不能随便交友、不能发朋友圈、甚至家人也不能知道具体工作内容。支队心理辅导员透露,近八成队员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焦虑症。
黄昏时分,又一批缉毒队员整装出发。他们的装备除了新型侦查设备,还有一张特殊的“缉毒地图”——上面标注着边境线上最容易发生渗透的53条隐秘小径、17处废弃矿洞和8条地下暗河。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正在通过AR实景作战系统传递给新一代缉毒警。
当记者问及《边境毒战》这类影视作品时,李建国沉思片刻说:“电影总会落幕,但我们的战斗每天都在继续。不需要英雄叙事,只希望民众记住:你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了边境线外。”
据悉,本次专项行动期间,全国边境地区共破获毒品案件217起,缴获各类毒品2.45吨,抓获犯罪嫌疑人334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沉默中守护的日夜,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持久战争。随着国际毒情形势变化,这场边境线上的毒战仍在持续升级,而缉毒警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2 09:18:3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