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蛤蟆神功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1 11:06:01
  • 15

  在江南水乡的清晨薄雾中,七十岁的陈德昌老人已经开始了每日的修行。位于浙江省龙泉市郊外的演武场上,这位白发苍苍的传承人正俯身屈膝,双手撑地,脖颈微昂,喉间发出低沉而规律的鸣响。这不是普通的晨练,而是一门据传源自宋代的独门绝技——蛤蟆神功的修炼现场。

  近日,这项鲜为人知的传统武术因其独特的修炼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记者通过连续一周的实地走访,试图揭开这项被称为“中华武术活化石”的神秘功法的面纱。

  “蛤蟆功不是武侠小说的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内家功法。”陈德昌一边调整呼吸一边向记者解释。作为陈家沟蛤蟆功第七代传人,他从小跟随祖父习武,至今已坚持修炼六十余年。据其介绍,蛤蟆功的正式名称应为“金蟾吐纳术”,源自道教养生功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在演武场边,陈德昌向记者展示了完整的修炼法门。只见他双腿分立与肩同宽,缓缓下蹲成马步,随后身体前倾,双手模拟蟾蜍形态撑于地面。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特定动作中确实能听到其胸腔内传出类似蛙鸣的低沉声响。“这是通过特殊呼吸法门震动脏腑产生的共鸣声,是检验功法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陈德昌解释道。

  当地文史专家、龙泉市志办公室主任周明华向记者提供了相关历史佐证。在明万历年间修订的《龙泉县志》中,确有“城西陈氏善蟾功,俯仰似蟾鸣,声震林木”的记载。周主任表示,蛤蟆功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武术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中华传统养生智慧。

  与现代竞技武术不同,蛤蟆功更注重内修而非外显。整套功法包含吐纳、导引、站桩、动功等十二式,练习时要求形神兼备,意守丹田。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近期对该功法进行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呼吸方式能够显著增强膈肌力量,改善肺功能,其体式训练对核心肌群的锻炼效果远超普通健身方式。

  “这门功夫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奥的生理学原理。”研究团队成员、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张维向记者展示的检测数据显示,长期修炼者在心肺功能、脊柱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同龄人。

  然而,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蛤蟆功也面临着传承危机。陈德昌坦言,如今愿意潜心修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功夫需要三年筑基,五年小成,十年才能有所成就。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下心来。”目前,他的正式弟子仅剩三人,最年轻的也已四十有余。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的兴起,情况正在出现转机。每逢周末,陈德昌的农家小院里会出现不少慕名而来的访客,其中不乏年轻面孔。二十八岁的程序员小李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是好奇,练习后发现确实能缓解颈椎问题,现在每周都从杭州开车过来学习。”

  当地文化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龙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美霞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筹建传统武术传承基地,计划通过数字化保存、校园推广等方式保护这项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存功法套路,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医养生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夕阳西下,陈德昌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在余晖中,老人缓缓收势,气息平稳如初。他望向远处练习的弟子们,眼神中既有欣慰也有忧虑:“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蛤蟆功不只是武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要像蟾蜍一样沉心静气,厚积薄发。”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发感到,这项古老技艺的价值远超出武术本身。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蛤蟆功所代表的传统养生智慧,正为越来越多寻求身心平衡的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而这门古老功法的当代复兴,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又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