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虎神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1 10:48:02
  • 8

  深秋的清晨,闽北山区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六十四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永华像往常一样,天未亮便起身,走向后院那间改建过的工作室。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松木、生漆和桐油的气味扑面而来。他的目光落在工作台正中那件即将完成的作品上——一尊高度近一米的木雕虎神像。虎身虬劲有力,双目炯炯如炬,仿佛下一刻就要发出一声震撼山林的长啸。

  这尊名为《虎神》的作品,不仅是陈永华耗时近一年的心血,更牵动着一段跨越三百年的文化传承故事。

  **深山里的“活化石”**

  虎神信仰在这一带的村落里源远流长。当地村民视虎为山林的守护神,能驱邪避害、佑护平安。每年农历六月廿四的“虎神节”,村民们会抬着木雕虎神像巡游全村,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这一民俗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陈永华家族的木雕技艺,正是制作虎神像的“不二法门”。据族谱记载,其祖上自清代雍正年间便开始专攻虎神雕刻,代代相传,至今已是第七代。“我们陈家的虎,和别处不一样。”陈永华抚摸着雕像上细腻的纹路,语气里充满自豪,“讲究的是‘三分威猛,七分慈祥’。它既是威严的山君,也是护佑一方的神祇。”

  **“每一刀都要对得起老祖宗”**

  制作一尊传统虎神像,工序极为繁复。从选料开始就极尽苛刻——必须选用树龄五十年以上的香樟木,木质坚实且能防虫蛀。随后是开坯、粗雕、精雕、打磨、上漆、贴金等数十道工序,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最核心的精雕阶段,考验的是匠人对虎神态的把握。“虎的威仪在眼神,在骨骼,在肌肉的线条上。”陈永华说,“差一毫米,神韵就全没了。”他指着虎神微微张开的嘴,“你看它的牙齿,不是完全露出来的,要含威不露,这才是守护神的样子。”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形状的刻刀,足有上百把,每一把都有不同的用途。陈永华的手掌粗糙有力,布满了老茧和细微的刀痕。他说,这门手艺没有捷径,就是“功夫磨出来的”。“我父亲教我的时候说,心里要有虎,手上才有神。每一刀下去,都要对得起老祖宗,对得起请神回家的乡亲。”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然而,古老的技艺也面临着时代的冲击。机制批量生产的树脂工艺品价格低廉,对传统木雕市场造成不小冲击。最让陈永华忧心的是,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复杂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我儿子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在城里工作。他说我这活儿太苦,赚得又慢。”陈永华叹了口气,但眼神随即又坚定起来,“不过去年放假回来,他主动提出要我教他雕个小老虎。可能年纪大些了,就开始理解了吧。”

  转机也悄然出现。随着近年来国潮兴起和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当地文化部门帮助陈永华开设了非遗工坊和体验课,不少游客和学生会专门前来,感受传统木雕的魅力。他还尝试着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虎神雕刻的过程,吸引了数万网友的关注。“原来还有这么酷的手艺!”“这才是真正的国粹!”网友的留言让他倍感欣慰。

  **《虎神》的新使命**

  眼下这尊即将完工的《虎神》,已被省博物院预订收藏,将成为常设展览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从一座村庄的守护神,变成了向更多人讲述中国民间信仰和工匠精神的文化使者。

  “想到以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博物馆里看到我们陈家的虎,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我就觉得这些年的坚持值了。”陈永华说。他拿起一把极细的刻刀,开始为虎神点睛——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神圣的一步。

  室外,阳光终于穿透云雾,洒进工作室,为威严的虎神镀上了一层金光。陈永华屏息凝神,运刀如笔。那一刻,仿佛不仅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和未来的对话。沉默的山林、古老的信仰、匠人的坚守,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祈盼,都凝聚在这尊无声的木雕之中,等待着向世界诉说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