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武馆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0 09:56:19
  • 25

  晨曦微露,北京城胡同深处已传来沉稳的吐纳声。六点半,当大多数都市人尚未苏醒,位于东城区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内,三十余名学员已在青砖墁地的庭院中摆开架势。这里是“正心武馆”,一家没有霓虹招牌、不设商业广告的传统武术传承地。馆长李德民身着洗得发白的练功服,正逐一纠正学员的云手动作,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声音却温厚如钟:“意守丹田,劲贯四梢,太极拳练的不是招式,是天地人的和谐。”

  这座隐匿于市井的武馆,正成为都市人寻求身心平衡的特殊驿站。与影视作品中飞檐走壁的武林传奇不同,现实中的传统武馆更像是一座动态的禅修院。记者连日在武馆观察发现,前来学习的既有身着定制西装的企业高管,也有背着画板的美院学生,甚至还有结伴而来的外籍友人。他们在晨光暮色中共同练习站桩、走架,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懈怠。

  “现代人练武的目的早已超越防身自卫。”李德民捻着花白的胡须说,他祖父是清末镖师,家族四代习武,“现在来学拳的,八成是为了调理亚健康。IT工程师来治颈椎病,企业主来缓解焦虑,还有妈妈带着多动症孩子来磨性子。”武馆西墙边,四十岁的投行经理王先生正练习形意拳的三体式,他已坚持两年:“这里比健身房更让我放松,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在动静之间理解自己的身体。”

  武馆的课程设置暗合古人“文武之道”。每日清晨是雷打不动的太极、形意拳基本功训练,午后有兵器课程,晚间则开设中医推拿讲座。最特别的是每月一次的山水练功——师生集体前往京郊山林,在溪流鸟鸣中练拳悟道。学员张晓雯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在潭柘寺千年银杏树下打拳,落叶纷飞时仿佛能与古人对话,这种体验任何健身房都给不了。”

  传统武馆的生存并非易事。李德民坦言,二十年前武馆险些关门,最惨淡时只剩三个徒弟。转机出现在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让传统武术重获关注,如今武馆常驻学员超百人,还有从上海每周打“飞的”来上课的忠实学员。但商业化浪潮中,李德民仍坚持“三不收”:心术不正者不收,急功近利者不收,炫技斗狠者不收。这道门槛让武馆年损失潜在收入数十万,却守住了传统武术的魂。

  武馆的兵器房记录着时光的流转。榆木兵器架上,从清代传下的白蜡杆长枪与现代复合弓比邻而居,二维码标签与牛皮纸档案卡共存。97岁的师叔公每周仍来指导枪术,而年轻学员正在用无人机记录招式动作,构建3D武术数据库。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在每一个细节中生动上演。

  傍晚时分,武馆迎来当日最后一批学员。霓虹初上的都市窗外,一群白领正褪去西装革履,换上粗布练功服。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舒缓的太极起手式如流水般展开。计算机工程师刘宇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在这里,芯片的运行速度让位于气息的绵长,代码逻辑被身体的直觉取代,我们终于找回了某种失传已久的生活节奏。”

  华灯渐起,武馆屋檐下的红灯笼依次亮起。学员们陆续离去,但院落里依然留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场域——那是百年青砖记录的步履踏实,是桐油浸泡的兵器柄上的手泽温润,更是无数都市人在此安放的焦虑与寻求的宁静。正心武馆的日常,恰似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隐喻:它从不喧哗,却始终在场;它看似退守一隅,实则蕴藏着应对喧嚣时代的古老智慧。

上一篇
水晶人

下一篇
破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