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水西之恋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20 09:40:42
  • 16

  在贵州省黔西市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戏院里,电影《水西之恋》于本周举行了首场点映。影片以彝族文化为叙事核心,讲述了新一代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与回归,不仅勾勒出深沉的土地情结,也展现出文化传承背后的动人力量。现场观众在放映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有人感动落泪,有人热烈讨论,似乎每一个镜头都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关于故乡与民族的记忆。

  《水西之恋》由青年导演罗扬执导,全部启用本土演员拍摄,取景自黔西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影片以女主角阿果的视角展开,她在外完成学业后面临留城还是回乡的抉择,最终因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民歌”的牵挂而毅然返回水西。在守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路上,她结识了同样年轻的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及来自外面的志愿者,一群人在矛盾、融合与碰撞中共同成长。

  这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并未止步于风景的展示或文化的符号化表达,而是真正深入彝家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镜头跟随阿果走进田间地头、传统节庆、火塘边的歌声与长者口中的古老传说,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民族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其精神内核的。片中多次出现的彝族歌舞、刺绣、祭祀等场景,均邀请非职业演员和文化持有人参与演出,使得影片洋溢着质朴而真实的生活气息。

  制片人李江在交流环节中提到,拍摄《水西之恋》的初衷正是源于对文化消逝的焦虑与责任感。“我们不想等到某些传统彻底消失之后才去记录。电影应当是一种活态传承,它可以让更多人看见、听见并理解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为此,剧组在前期走访了水西地区十余个村寨,收集了大量口头文学与影像素材,剧本先后修改二十余稿,力求在艺术真实与文化真实之间取得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全部采用彝语对白,辅以中英文字幕,这不仅是对母语尊严的维护,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有力倡导。多位民俗学者参与指导,从服饰、建筑到仪式环节都力求还原,避免陷入猎奇或虚构的误区。正如一位特邀顾问所说:“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记录我们自己的日子。”

  《水西之恋》并没有刻意回避当代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人口外流、教育资源的匮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等。但影片并未渲染悲观,而是通过一群年轻人的努力,传递出希望与行动的力量。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彝族歌舞、开办民俗体验工作坊、与学校合作开发乡土教材,让古老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生机。这种“回归不是退守,而是另一种出发”的主题,引发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共鸣。

  放映结束后,多位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让他们重新思考“根”的意义。一位从外地赶来参加点映的彝族大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我们总是向往远方,却常常忘了回头看看自己出发的地方原来那么美、那么值得骄傲。”另一位文化研究者则认为,《水西之恋》提供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新范式,“它不是展示,而是对话;不是回忆,而是唤醒。”

  据悉,该片已完成后期制作,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并计划参与多个国际民族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导演罗扬表示,团队希望借助这部电影让“水西”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称,而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走向更远的地方。

  《水西之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是一次跨越代际的对话,也是一场文化自觉的实践。它用影像的力量证明,真正的恋,是对土地与文化的深情凝视和不离不弃的守护。而在日渐同质化的时代浪潮中,这样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差异之美、听见多元之声,也更加确信:唯有不忘来路,才能走向远方。

上一篇
皇家师姐

下一篇
水满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