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李祥和的婚事

  • 常州新闻网常州新闻网
  • 民生
  • 2025-09-19 09:33:42
  • 22

  深秋的清晨,赣北山区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李家坳村口的老樟树下却已热闹起来。唢呐声高亢嘹亮,贴着大红“囍”字的箩筐在乡亲们手中传递,65岁的李祥和穿着一身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胸前一朵大红花格外醒目。今天,是他大喜的日子。

  这场迟来了半个世纪的婚礼,没有迎亲的车队,没有酒店的宴席,却在蜿蜒的村道上铺开了百米长的流水席。左邻右舍端来自家做的粉蒸肉、糯米糕,孩子们嬉笑着抢拾撒落的喜糖,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眼角泛着泪光。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对老人的结合,更是一个村庄对过往艰难岁月的集体回望与致敬。

  李祥和的人生轨迹,与这片土地紧紧缠绕。18岁时,父母相继病逝,作为长子的他放弃了外出学手艺的机会,用尚未完全长成的脊梁,扛起了抚养三个弟妹的重担。日子像山间的石头,粗糙而沉重。他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夜晚就着煤油灯给弟弟妹妹缝补衣衫。有人来说媒,他总是摇头:“等弟弟娶了媳妇、妹妹出了嫁,再说我的事。”

  这一等,就是几十年。弟妹们陆续成家,像长大的鸟儿飞出了老屋,而李祥和却像村口那棵老树,根系早已深扎于此,再也无法挪动。他守着祖辈传下的几亩茶田,生活被简化成春采秋锄,日子在山雾的来去间悄无声息地流淌。他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与一条老黄狗为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他也成了众多“守村老人”中的一个。

  转机发生在三年前的春天。村里推广“合作社+农户”的茶叶种植模式,担任技术指导的,是邻村丧偶多年的王淑芬。她比李祥和小两岁,手脚利落,性格像山涧溪水一样明亮爽快。在共同劳作的日子里,两颗孤独的心逐渐靠近。王淑芬欣赏李祥和的忠厚踏实,李祥和则被她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傍晚收工后,两人常坐在田埂上,聊茶叶的长势,也聊起各自漫长而不易的人生。

  他们的交往,起初并不被所有人理解。流言蜚语像山风一样,无孔不入。李祥和的弟弟妹妹们更是强烈反对,觉得大哥年纪大了,不该再“折腾”。那段时间,李祥和再次陷入沉默,眉头锁得更紧了。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小刘。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他察觉到了李祥和的心事。“李叔,淑芬阿姨,新时代了,老年人追求自己的幸福,法律支持,政策鼓励,这是好事!”小刘的话掷地有声。他先是逐一做通了李祥和家人的工作,又在村民大会上倡导树立文明新风:“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更有权利追求晚年的幸福生活。”

  小刘和村干部们开始张罗起来,把原本可能黯淡的黄昏恋,办成了一场全村瞩目的喜事。没有繁琐的彩礼,没有昂贵的金饰,两家儿女在一起吃了顿便饭,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村里决定,用最传统也是最热闹的方式,为他们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

  婚礼当天,李祥和握着红绸牵引着新娘走过乡亲们夹道的祝福。主婚人请来了村里最年长的老先生,他朗声宣读着婚书,声音洪亮:“兹有李祥和、王淑芬二人,自愿结为夫妻,相濡以沫,携手夕阳……”念到最后,老先生的声音也有些哽咽。

  拜堂仪式后,李祥和看着身边披着红盖头的王淑芬,搓着因长期劳作而粗糙变形的手,嘴唇嗫嚅了半晌,才用浓重的乡音郑重地说:“往后,咱俩一块儿,好好过。”王淑芬重重点头,红盖头下,泪水滴落在崭新的布鞋上。

  夕阳西下,宴席散去,山村重归宁静。李祥和与王淑芬的新房,是村里帮他翻修好的老屋,窗明几净,贴满了大红的剪纸。远处,他们共同打理的茶园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朴素的计划:一起打理茶园,把合作社的电商直播做得更红火。

  山风拂过,带来阵阵茶香。这场特殊的婚礼,如同一个温暖的注脚,写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它诉说着个体命运的转折,更见证着一个时代前行中,那愈发宽广、包容与温暖的底色。爱情与幸福,从未因年龄而褪色,它属于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上一篇
怪侠

下一篇
杜拉拉追婚记